户外常识 分类>>
米乐M6已经火遍国外的电助力单车你居然还没听过?
米乐M6已经火遍国外的电助力单车你居然还没听过?首先需要普及一下,电助力单车顾名思义就是在骑行过程中可以为骑行者提供助力,与电动车有着本质的区别,电动车不需要一点人力踩踏,而电助力单车则需要人力踩踏,而搭配的传感器及电控系统将会感知人力而驱动电机来输出一定程度上的动力,简言之,电助力单车就是一款能让骑行更加轻松更加省力的自行车。既有自行车轻便的外观,又有电动车电机电池等核心结构。
世界上第一台电动助力自行车是1993年发源自日本,经过二十多年来的发展,已经成为日本居民通勤、购物、接送孩子上下学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之一。作为自行车文化中心的欧洲,近些年来自行车的销量不温不火,甚至下滑趋势明显,而电助力自行车的销量却逆势增长,德国、意大利、荷兰、法国等国家的电助力自行车销量以每年40%以上的增幅增加。伴随着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及消费观的升级,曾经作为家庭三大件儿的自行车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
电助力自行车特指需要使用脚踏驱动的装有电动机的自行车,通俗的讲就是自行车+动力辅助系统(PAS),点助力自行车的英文是“Pedelec”, 由pedal(脚踏)和electric(电动的)两个单词组合而成。由此可见,电助力车的终极目的就是让自行车的骑行变得更为轻松。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电助力自行车并不是自行车和纯电动车的过渡产物,日本在80年代便开始研发电助力自行车,到93年才正式推入市场。可以说电助力自行车的技术研发难度要远高于纯电动车,又因为动力辅助系统的成本要搞得多,在中国市场并没有得到普及,而纯电动车这种快速转变而来的产物则在中国发展巨快,但因为其市场已经趋于饱和,质量把控良莠不齐,以至于今日各地区不得不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来限电。
前些年电助力自行车并没有多少国人去关注,甚至闻所未闻,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缺少核心技术,动力辅助系统的成本极高,中国缺少相应的研发人才,加之中国特定的市场,以至于点助力自行车在中国的发展一度受到限制。日本一直是以、松下作为引领企业大力发展电助力自行车的研发和制造。另一方面,“纯电动自行车”的技术难度比较低,实现成本要比点助力自行车低廉数倍甚至数十倍。
另一方面的原因是中国在90年始严格限制摩托车的使用,而公共交通的发展则处于非常滞后的状态,导致低收入人群的出行出现重大的缺口,使用形态最接近于传统摩托车的电动车开始了井喷式的发展,大量使用塑料零构件的电动车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和追捧,而且不需要进行任何安全教育,驾驶资格以及任何牌照即可上路,对纯电动车的普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正因如此,电助力单车在中国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约,而近几年来,专注于摩托车设计与研发的世界知名企业贝纳利(benelli)开始将电助力车再次推入中国市场,近百年的品牌积淀,以及对于两轮车独特的见解,独立设计研发的贝纳利电助力单车一度受到消费者的好评,多款车型亮相各大国际展会,并斩获一系列的奖项。
动力辅助系统的核心是“人机交互”,被认为是第五次信息,简单点讲,就是让系统能够清楚的知道人的意图,然后传达给电机,从而稳定的输出一些动力来帮助人轻松地骑行。人机交互的核心是传感器,这也是最大的技术难点所在,突破这个难点是需要相当的科研能力。而这种能力在之前很多年里,中国都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法。
动力辅助系统(PAS)的核心传感器叫“力矩传感器”,也叫“扭矩传感器”,英文为“Torque sensor”,它安装在自行车的中轴上,而中轴连接着曲柄,在骑行过程中正好是形成扭杆结构,中轴在受到扭力时表面就会产生肉眼不可见的细微形变,通过测量形变即可根据数学模型计算出人力大小。最近两年,拥有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背景的轻客自主研发出力矩传感器,并基于传感器打造了一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VeloUP威履智慧动力系统,终于突破了、博世等企业的技术壁垒。
想要拥有更好的骑行体验,就需要更好地了解人的骑行意图,就需要获得更多数据,因此也就需要更多的传感器。纵观、松下、博世、轻客等品牌推出的动力辅助系统(PAS),均额外使用“踏频传感器”以及“速度传感器”,形成以三传感器为核心的系统。另外,有了传感器只是八字的一撇,另外的一捺是“多传感器算法”,在获得数据后,要对数据进行计算处理,最终输出信号调动电机提供动力。目前、松下、博世米乐M6官方网站、轻客等品牌的传感器精度基本在同一水平线,而真实骑行体验上的差异正是与不同的“多传感器算法”有关。
现在市面上很多打着“智能电助力自行车”名义的厂家,针对生产的自行车研发出配套的手机app从而可以来监测骑行速度、骑行里程以及消耗卡路里等等,而对于车子本身,只是采用了简单的速度传感器甚至更为普通的后爪钩传感器。其实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真正的智能应该体现在人与车的交互上,而不应该是人与手机的交互。
目前来说,日本有松下、、普利司通、aero-life等,德国有博世、Brose等,中国则有轻客,贝纳利(原为意大利品牌,被中国钱江集团收购)捷安特和喜德盛等传统自行车厂商也瞄准电助力自行车的市场,轻客是近两年兴起的中国企业,自主研发的动力辅助系统(PAS)除了用于自家产品,也提供给合作伙伴。从技术角度讲,其实这些品牌都是以力矩传感器为核心,然后配合使用踏频及速度传感器打造动力辅助系统(PAS),只是在产品形态上有着不小的差异。
日本的电动助力自行车以24寸以及26寸为主,大多为公主型的女士车架,还有不少附带婴儿座椅及三轮车产品,这与日本市场大多是家庭主妇、学生、老年人的用户群体有很大关系,不过近些年开始,更多人群与阶层开始选择使用电动助力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因此不少品牌已经开始推出更小尺寸或者更大尺寸的车型,例如贝纳利还推出20寸电助力折叠自行车、16寸折叠电单车以及更大尺寸的电助力公路车、旅行车、山地车机系列等。
欧洲市场与日本市场差异极大,大多为山地或者旅行车,而且基本都采用26寸及以上的车架尺寸,这与欧洲人普遍身高较高以及不同的审美文化有很大关联,而且在产品标准上与日本也有不少区别,相对来说,日本对动力辅助系统(PAS)提供动力的时间,动力的比例,速度的限制都更为严格。
电动助力自行车已经发展了20多年,在日本,韩国以及欧洲一些国家已经具有相当高的普及度,而在中国则处于刚刚起步的状态。目前小米、轻客等科技型企业也推出了自家的电助力自行车都是努力在“人机交互”上有更多的突破,除了将车辆通过蓝牙、APP与互联网相连使车辆拥有社交、定位、导航等功能外,更深层次的在于收集每一个用户的骑行数据,然后根据真实数据对动力辅助系统(PAS)进行优化,通过远程固件升级让用户体验不断得到提升。然而车子本身能够给人带来多少的骑乘舒适感,还要经过时间的验证。
电动助力自行车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还属于新鲜事物,大众对于它的认知度还非常低,很多人在质疑这种不是自行车也不是纯电动车的产品市场在哪里。通过观察日本及欧洲市场,也许可以给我们答案:日本市场以前大多是家庭主妇、学生以及老年人使用,欧洲市场以前大多是极限运动爱好者、科技极客使用,而近些年日本及欧洲都在向着城市通勤交通工具的方向发展,并且已经占有不小的市场份额,尤其在自行车全球市场整体下滑的情况下,电动助力自行车还在加速的增长趋势被给予更多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