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分类>>
潍坊:体育“四赛”赋能“和美乡村”
潍坊:体育“四赛”赋能“和美乡村”体育是乡村发展的重要内容。2024年,潍坊市全面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健康中国和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开展“和美家园”乡村(社区)体育“四赛”(以篮球、足球、乒乓球、象棋比赛为主的乡村体育赛事),将体育赛事与“和美乡村”建设深度融合,形成了以“赛”惠民、以“赛”兴业、以“赛”赋能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加大政策支持,细化实施方案。吃透中央、省关于开展乡村赛事活动的文件精神,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印发《潍坊市乡村(社区)体育“四赛”实施方案》等文件,将“四赛”纳入乡村振兴和全民健身计划,鼓励支持基层创新办赛形式,简化比赛规则,降低参赛门槛,吸引全民参与,真正把赛事活动办在群众家门口。2024年,潍坊体育“四赛”历时6个月,100余个赛场、3000多场赛事遍布潍坊街头巷尾、公园商超、田间地头。
整合多方资源,形成办赛合力。发挥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定期召开工作调度会议,研究推动工作。构建体育、宣传、农业农村、文旅等部门协同,市、县(区)、街道(镇)、社区(村)四级联动,各级体育协会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办赛机制。赛事期间,热心企业和群众积极参与赛事组织和赞助,昌邑市孙斜村村民自发为参赛队员蒸包子、煮玉米;潍城区官路村驻村企业主动提供比赛奖品、用水等物资,村民自发担任志愿者,社会力量和群众的参与热情被充分调动。
立足当地资源,彰显地方特色。依托潍坊“山河湖海”独特资源优势,充分挖掘各县市区自然和文化特色,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四赛”组织形式和内容。峡山湖大鲤鱼、临朐山羊、崔字牌香油等各色土特产作为“农副产品奖”登上领奖台。昌邑市“田间地头象棋赛”把棋盘移到绿荫下,把高椅子换成矮马扎,管赛管饭管玩,“楚河汉界”有了更接地气的表达。
以点带面强示范。精选潍城区官路村、青州市小冯村、昌邑市孙斜村等一批体育基础好、辐射带动强的乡村作为示范点,打造赛事主场,引领乡村赛事活动开展。以体育“四赛”为主,打造地方特色赛事项目,寒亭区、寿光市、安丘市分别打造“HBA”“菜BA”“ABA”篮球赛事,策划筹办了沂山全民登山月、“骑遇齐鲁天路”、昌邑村跑赛事等本土特色精品赛事,诸城市昌城镇、昌邑市仓街村的“村BA”,青州市足球“村超”等火爆出圈,形成了各类乡村赛事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
优化设施强保障。补齐乡村体育场地设施短板,把自然景观、麦场、村道、文化广场等“金角银边”改造成赛场,优先对赛事氛围好的乡村布局了一批场地设施,建成9处“村BA”场地、3处“村乒乓”场地和3处“村羽”场地,为体育“四赛”举办提供了场地保障。
加大宣传广参与。利用各级各类媒体米乐M6体育,及时发布“四赛”信息,加强赛事宣传报道,让群众第一时间知晓赛事、参与赛事。发挥村委会等基层组织作用,动员群众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种粮大户、养殖大户、建筑工人、大学生化身“草根体育明星”,在吸引众多运动爱好者的同时,还成功引起在外村民和游客关注。2024年全市体育“四赛”直接参与群众近10万人,超30万人次现场观赛,网络直播观众超过1000万人次,真正实现了体育赛事全民大联欢。
力推“体育+消费”,搞活赛事经济。在赛场周边设置特色农产品展销区和非遗文创展示区,把地方民俗文化、特色农产品、特色景点等整体盘活,带动当地餐饮、住宿、零售、娱乐、旅游等消费需求增长。潍城区官路村篮球夜市、青州市小冯村特色夜市等成为网红打卡点,将赛事的“流量”变为经济的“增量”。
深耕“体育+文化”,增强赛事底蕴。用活用好开闭幕式、赛事休息等时间节点,串联地方特色文化节庆,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将村民自编自导的民俗表演、传统非遗表演请上舞台,让赛事成为展现当地传统文化、新时代农民精神风采和乡村振兴新风貌的重要窗口,推动乡风文明再上新台阶。
主打“体育+旅游”,延拓赛事品牌。将体育赛事与旅游资源相串联,以“跟着赛事游潍坊”为主题,将潍坊的绿水青山转化为乡村运动新空间,展现乡村生态之美,带动乡村旅游热。青州古城、东镇沂山、齐鲁天路、沿齐长城、昌邑梨花节、临朐樱花节、薰衣草小镇等受到广大游客追捧。临朐县冶源街道“四赛”期间,设置“冶源优品”专区,将临朐剪纸、手工蓖子、洼子跑麒麟等26项非遗与体育赛事有机结合,推广当地特产和特色美食。同时,作为参赛选手可以免费游览老龙湾、海浮山等10处风景区,参赛同时深度品味潍坊乡土的秀美风光与独特魅力,受到广大参赛者和游客好评。
下步,潍坊将紧扣“办人民满意的体育”奋斗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持续挖掘潍坊特色体育文化,推出更多具有本土特色的体育赛事,探索更多“体育+”融合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体育动能,为体育强省建设贡献更多更强潍坊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