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分类>>

米乐M6小山村走出“大赛事”

2025-04-18 07:11:44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米乐M6小山村走出“大赛事”易县牛岗乡台底村,是太行山深处一个仅708人的小村庄,曾因土地贫瘠、交通闭塞被列为国家级贫困村。2021年,以4.5亩门球场地为起点,撬动了一场“体育”:3年间成功承办国家级门球赛事3场次、省级门球赛事7场次,10名村民成为国家级裁判,带动村集体收入从2021年的50万元,增长到2024年的100万元,成为“小切口激活大产业”的乡村振兴标杆。一颗门球如何改写村庄命运?其背后是“群众体育+银发经济+产业融合”的深度融合逻辑,更是欠发达地区突破资源桎梏的破题样本。市委办公室、市委研究室联合调研组对台底村进行了实地调研和深度思考。

  初到台底村,有几个直观的印象。一是山沟里飞进了“金凤凰”。群山环抱中,镶嵌着6片门球场地,标准的比赛区、休息区、裁判区一应俱全,与传统印象中的山村图景形成强烈反差。二是深山里挡不住“真热闹”。球场一侧,乡村特产市集绵延近百米,红薯粉条、手工柿饼等山货琳琅满目。旁边还有民宿和苹果采摘园,来往人群十分热闹。三是田野里也有“领路人”。村党支部牛全江对台底村发展门球前因后果、底数现状十分清楚,对门球赛事规则、赛制十分清楚,对如何利用门球带动乡村振兴路径方向十分清楚。

  发展重构:从“苹果1.0”到“门球2.0”的战略跃迁。台底村原是深度贫困村,每年种植一茬玉米,人均收入1850元,村集体收入2万元。面对发展困境,台底村在乡党委带领下,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探索突围之路。苹果1.0:台底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有山没矿,发展工业可以说是“天崩开局”。村党支部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深入分析自身比较优势,发现台底村独特的地域小气候,昼夜温差大,全年无霜期160天,年均日照2577小时,在苹果生长上“占尽地利”。在乡党委支持下,台底村党支部牵头探索苹果种植,并率先成立“苹硕林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过几年艰苦努力,成功打造“牛岗苹果”品牌。2021年,人均收入达到1.1万元,村集体收入达到50万元。门球2.0:村党支部没有躺在苹果“功劳簿”上自我满足。在研究如何将苹果做大做强过程中,围绕如何让更多人知道“牛岗苹果”,逐步将目光投向了三产。台底村山不高、水不显、路太远、没景点,通过旅游带动产业显然不现实。经过多方考察,决定切合银发经济趋势,将体育流量作为破解资源困局突破口。2021年,引进北京华沛集团投资,建成河北省首家乡村门球基地。3年间成功承办国家级门球赛事3场次、省级7场次,吸引16个省(市)5000余人次参赛,带动游客量突破30万人次。2024年,人均收入达到2万元,村集体收入达到100万元,实现从“苹果单核”向“体育+农业双轮”跨越驱动。2024年,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基地”。

  产业重构:从一产到三产融合的立体生态链。台底村坚持“苹果+门球”,突破“赛事经济=门票收入”浅层逻辑,通过“流量吸附-场景深化-产业延伸”融合闭环,构建“农业为基、体育为核、文旅为翼”立体生态链。一是“门球+住宿餐饮”,“流量”变“留量”。台底村党支部兴奋地算起了“经济账”:门球赛事少则三五天、多则半个月,外地选手一人参赛、多人陪同、多日停留。村集体运营的民宿120元/人/天。2024年“台底苹果采摘节”门球邀请赛,5天,400人参赛,带来30余万元收入。二是“门球+农业采摘”,增强客户黏性。台底村为参赛选手安排采摘苹果及认领苹果树活动。按照台底村村民的说法“打了门球,再认领棵苹果树,两不误”。同时,还有意外之喜。球场旁的台底村土特产市集,红薯、南瓜、红小豆等特产受到热捧。台底村推出“春季野菜、夏季蔬菜、 秋季苹果、冬季干果”的四季农产品矩阵,持续吸引客户前来。3年来,销售农副产品10万多斤,直接经济效益100万元。三是“门球+文化旅游”,丰富消费场景。一花独放不是春。门球赛事期间,台底村积极引导参赛选手闲暇时到太行步道徒步。与附近景区太行水镇联动,设立往返中巴车,“上午打门球、下午去逛太行水镇、晚上回来住民宿”,俨然一个颇有纵深的“消费圈”。同时,将清西陵景区门票、狼牙山烤全羊作为比赛奖品,初步构建起区域协同的发展生态。四是“门球+链条延伸”,推动产业闭环。眼见发展越来越好,村党支部的“算盘”也是越来越活。近期,台底村正在谋划延伸产业链,在制造端引进门球器具制造企业;在培训端建设培训基地;在标准端参与制定门球赛事规范,着力形成“器材生产-赛事运营-培训认证-标准输出”完整产业链。

  治理重构:从“麻将鏖战”到“门球共治”的乡风蝶变。门球运动的开展,不仅改变了台底村的经济发展模式,还对基层治理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是行为重塑:从“麻将桌”到“门球场”的秩序重建。过去,台底村村民闲暇时间多以打麻将、玩手机打发时间。如今,打门球成为了村民的新时尚。村内门球场免费向村民开放,村民渐渐的从相约打麻将到相约打门球。村民总结门球特点:围棋的智慧、象棋的博弈、高尔夫的打法。随着技术的精进,不少人考取了裁判证。目前,已有10名村民成为国家一级裁判员,“土专家”执哨“国家队”,这在过去是想也不敢想的事。二是治理升级:从“单中心”到“多主体”的结构进化。过去,都是村党支部拽着村民干。随着门球运动的顺利开展和民宿等产业的有序运营,村民积极参与到村庄的管理和服务中,基层治理效能得到显著提升,进一步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三是文化再生:从“牌桌文化”到“绿茵文明”的价值重构。门球运动的蓬勃开展,在台底村掀起了一场静默而深刻的文化嬗变。更多村民走出家门,积极参与到集体活动中。身体打开了,心也打开了,原本囿于牌桌的邻里情,如今在球场边转化为击掌相庆的默契;曾困于方寸的家长里短,化作观赛时的笑语欢声。这门“户外哲学”既润滑着人际关系的齿轮,更催化出文明乡风的化学反应。

  台底发展的见识来源于哪?与往常到村调研需要更多的引导式、启发式询问不同,在台底村更多的是倾听。他们清晰的知道他们在干什么、为什么干、下一步怎么干。一些观点、见解令人印象深刻。比如“门球不是目的,关键是把人引过来带动产业”“要想发展,要把闲置土地和房屋用好”。究其根本,一是培训点燃思维变革。种植苹果起源于乡原在保定参加的一场培训课。台底村党支部在县委组织部安排下,到江苏、四川等地十余次参观学习。这些跨地域的体验式培训,实质是构建着乡村发展的“认知坐标系”。村民们开始用亩均效益替代传统收成思维,用三产融合打破单一种植模式。二是流量激荡创新基因。随着“我在牛岗有棵苹果树”的兴起,台底村成了“网红村”“流量村”。台底村党支部敏锐把握“网红村”机遇,在络绎不断的参观、调研中加入了别出心裁的取经学习,不仅吸引了人气与消费力,更吸引了创新思维的碰撞。三是圈层构建智络。门球运动构建的不仅是赛事平台,更是跨代际、跨行业的交流枢纽。门球赛事形成的朋友圈,构建了台底村发展的“外脑网络”。这种圈层生态突破了传统乡村治理的体制内依赖。

  有哪些不一样的力量?往常到村调研时,经常见到的是“党建身影”。在台底村调研时,却看到了党建引领下聚合的多样身影。一是跨界驱动的专业协会。台底村党支部与县门球协会牵线,不仅为门球运动在当地的推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组织保障,更将国家级赛事承办经验和体育经济密码植入乡土语境。二是根系深厚的本土能人。县门球协会会长陈金花就是土生土长的“台底人”。在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引入对接北京集团、发展门球赛事的过程中,台底村党支部多次拜访这些本土能人,用真诚吸引来了出谋划策、牵桥搭线。三是经验丰富的银发顾问。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曾经的县政协主席、以及环保局长的身影,他们虽不是“台底人”,但是通过党建活动、门球运动将他们聚集到了一起。他们的发展思维为台底村的发展提供了更广的宣传、更多的机会、更强的力量。

  如何更好动员群众?在台底村发展过程中,无论是种植苹果时的“种苹果比种玉米赚钱吗?”,还是引进门球时的“小山村能干这个?”,免不了引来村民的质疑声。当多数热情高涨的乡村在质疑声中折戟沉沙时,这个太行山村却构建起独特的群众动员体系,将发展阻力转化为前行动力。一是真诚打下坚实基底。乡党委、村党支部坚强有力,乡镇干部、村干部奉献意识强烈,群众口碑非常好。乡原刘玉民获评第七届河北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去世当天中午,还拉着台底村党支部谋划“以产业促旅游、以旅游促产业”的发展之路。二是交流解决村民疑虑。台底村党支部在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等“规定动作”的基础上,创新开展联谊会等“自选动作”,定期公开、常态联系、积极沟通,在多次解释、动员中打消群众疑虑。三是收获激发内生动力。台底村党支部始终坚持富民导向,在种植苹果时,为村民带来土地租金、劳务薪金、入社股金,在发展门球时,为村民的农家院、土特产打开销路。该村村民陈静开办农家乐,之前年收入两三万元,引入门球运动后,顾客明显增多,收入跟着翻了几倍,年收入达到30万元。实实在在的好处坚定了群众发展信心。

  第一步,思想破冰:以“三智协同”激活发展动能。如何更好推进末端落实?解放思想可以作为先决条件。集体经济发展弱的乡村,面临的第一道难关便是“因循守旧关”。台底村从“质疑门球”到“全民参与”的转变,正是思想破冰推动行动突围的生动例证。一是启发智力,破除路径依赖。坚持党建引领,组织村党支部赴浙江“千万工程”示范村等地参观学习,重点考察“资源转化逻辑”“融合发展路径”“群众动员机制”,建立“考察—研讨—实践”闭环。二是传授智力,强化顶层规划。统筹生态、土地、文化等资源禀赋,制定差异化发展规划,山区村发展生态康养、特色种植;平原村发展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城郊村发展都市农业、文旅融合。三是引进智力,构建人才网络。在党建引领基础上,激活人才引力,设立乡村振兴人才库。引入专业协会,探索“协会+村集体+农户”利益共享机制。寻求银发支撑米乐M6官网,积极对接京津退休干部、教师、医生、工程师等群体,推行“荣誉村长”“时间银行”制度。

  第二步,路径突围:以“三维协同”重塑产业优势。传统乡村产业普遍存在“同质化竞争、链条短、附加值低”问题。台底村从“资源匮乏村”到“产业标杆村”的逆袭经验表明,乡村振兴需打破单一产业依赖,构建错位竞争、融合创新、全链升级的协同发展格局。一是立足错位竞争维度,打造相对优势。借鉴台底村“小切口破局”经验,明确各村“核心资源-转化路径-目标市场”组合,创新“人群-需求-产品”的动态适配机制。二是立足融合创新维度,放大乘数效应。深化“农业”“体育”“文旅”“康养”“电商”等不同业态有机结合,重点培育“台底式”产业融合示范村,形成可复制推广的产业融合经验。三是立足全链升级维度,厚植发展动能。推动农业向生物提取、功能性食品等精深加工延展,体育向培训、装备制造等方面延展,文旅向亲子研学、老年康养等方面延展。支持村集体开发区域特色品牌,全面提升附加值。

  第三步,要素支撑:以“三金协同”破解资金瓶颈。资金短缺是制约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共性难题。在台底村的发展进程中,政府扶持和引入社会资本不可或缺。一是整合专项资金,强化精准扶持。整合支农惠农资金,集中资源、精准发力,精细筛选发展计划可行、经营风险小、管理科学的农村集体经济项目,予以扶持。二是引入社会资本,激发市场活力。搭建农村集体经济与社会资本对接的综合性平台,定期举办项目推介会、投资洽谈会等活动。积极探索 “社会资本+村集体+农户”的多元化合作模式。三是创新信贷产品,拓宽融资渠道。金融机构延伸农村服务链条,加大对新型集体经济组织信贷支持力度。加强农村担保体系建设,积极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

  第四步,治理护航:以“三治协同”夯实发展根基。乡村振兴关键在于治理效能提升。台底村党支部推动“干部干、群众看”到共建、共治、共享转变,印证了“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重要保障。一是制度治村,规范权责边界。明确村党支部、集体经济组织职能分工,定期核查“三资”管理。建立“村级事务阳光平台”,实现项目招标、收益分配全程公开。二是机制励才,激发干事热情。探索“村党支部星级评定”,将集体经济增长、群众满意度等指标纳入考核。三是文化润村,培育文明乡风。以运动、节日为载体,组织村民参与公共活动,重塑集体认同感,推动“物质脱贫”向“精神富有”、“被动参与”向“主动治理”转变。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