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分类>>

西北民族地区高校校园特色体育文化建设

2024-02-24 05:58:56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以西北民族地区高校校园特色体育文化建设的现实情况为对象,分析该地区高校独特的文化背景、师生生活习俗以及丰富的民族体育资源等,阐述了民族地区高校校园特色体育文化的地域性、民族性和人文性特征,以及其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完善体育课程内容、促进多民族师生间交往交流、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跨文化传播等方面的建设意义。并提出以民族体育为媒介,使其融入校园特色体育文化建设之中,并在整个大学文化发展中发挥应有作用,最大限度地体现校园特色体育文化活动中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充分挖掘人的潜力,使人获得全面的发展。

  高校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提升校园文化层次、塑造校园文化形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西北地处亚欧腹地中心,包括陕、甘、宁、青、新五省区等地区,除陕西外,其他四省区都是多民族聚居区,各族人民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繁衍生息,并呈现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优势。因此,我们应该利用地域和民族特色,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上,考虑构建具有本区域“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最终达到育人之目的。由此,借助文化内涵的视角,探讨西北民族地区高校校园特色体育文化及其特征和意义,不断探索该地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多元化实践路径模式,为探索构建民族地区高校校园特色体育文化建设的新理论和新经验提供必要的补充,这有利于提升高校特色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独特内涵,进而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教育中,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的一大亮点。校园体育文化是指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是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校风校纪、生活方式等内容相联系的[2]。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划分方法,对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进行了研究与分析,但其没有实质性的差异。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是高素养文化公民的培育以及中华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创新[3]。西北民族地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受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影响,有地域性、民族性和人文性等文化特征,故有别于其他地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具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我国西北民族地区地形复杂多样,以高原、盆地和山地为主,地域辽阔;人口由不同民族构成,是少数民族聚集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多样。同时,地域因素是影响文化多样化发展又一动因,不同地区高校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也彰显了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

  西北民族地区高校校园充满着本地独特的地域文化,不同地域的不同民族在高校校园特色体育文化中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任何一所高校都是处在某一特定的地理环境中的,其校园文化不可能不受地方文化的影响而独立存在[4]。通过对西北部分地区高校实地调查得知,宁夏一些高校特色校园体育文化的地域性特征主要表现在回族木球、回族踏脚和方棋等领域;新疆一些高校在校园体育文化节上举办“民族式摔跤、沙哈尔地、姑娘追”等项目的比赛活动,充满着西域特色;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怀抱在索科草原中间,学校建有“民族团结体育园”,课余时间开展藏族的锅庄舞、吉韧(也叫藏式台球)、押加等项目。其共同的特点是在课内外都能见到少则十余人,多则上百人的师生,都开展着各自地方文化特征鲜明的体育文化活动。这些高校校园体育文化都突出了地域特色校园体育文化的个性特征。

  西北区域发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5]。校园文化也是如此。在西北民族地区的很多高校校园文化中,都能够看出多民族体育文化的影子。由于校园体育文化的构成主体——师生,都由多民族构成,在校园体育文化方面,呈现了多样的民族性。在遇上某个民族传统节日时,很多高校都会举办该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活动。同时,在校园体育文化宣传方面,也能够体现民族文化的属性。因此,由于高校师生多民族因素所致,高校校园文化丰富多彩。比如,回族师生在“开斋节”期间举办的木球比赛;藏族师生在“雪顿节”开展锅庄舞、外出游园等;由于民族类别更多,新疆地区高校师生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更是丰富多彩。平时的周末及节假日也能看到由多民族师生共同参与同一民族传统项目活动,不仅有助于推动民族体育项目的跨文化传播发展,也有校园内各民族师生大团结之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从外部环境分析,西北地区以“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为主,多种文化形态并存,也是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这一鲜明的地理坐标,为西北民族地区高校师生的交往交流交融,不同类型文化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乃至融合,以及为相互传播、相互交融的文化区位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从内部环境分析,西北民族地区高校校园物质文化独特,表现在体育建筑物的设计,体育场馆布局,校园路牌标识等。校园体育文化的主体——师生多为不同民族构成,其生存和生长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影响着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兴趣,一般选择具有本民族特征的传统体育活动项目,无论是学校组织的各类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还是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组织的文体活动,都以民族体育项目活动为载体,展现了各民族传统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呈现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也集中展现了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的人文性特征。

  如前所述,西北地区的文化空间是“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等不同类型并存,以及相互融合的形态,这些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产生和发展又都受这种文化空间的影响。调查显示:在民族地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中开展现代体育项目较多,而有关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较少,这会带来两种不利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一是,受生活习俗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导致学生在课内外自觉学习锻炼的积极性低,三大球更是由于对身体各方面条件的要求,使部分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二是,校园体育文化内容较为单一,缺乏民族地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多样性,进而不利于推动民族地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以及高校校园文化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发展。因此,基于西北多民族地区的现状,为丰富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构建特色体育文化生活,通过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应合理利用当地丰富多彩且具有趣味性强和健身价值高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因为,少数民族师生从小生活在这种社会环境中,耳闻目染、身体力行使民族传统文化、独特的体育活动、游戏等深深植人思想意识和行为模式之中[6]。在课外体育活动、校园文化节以及节假日等时间段,由学校社团或俱乐部组织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扩大参与人次,提高关注度。使广大师生尽情地、欢乐地享受传统活动。少则十余人,多则上百人的载歌载舞、欢快地奔跑在校园中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充分完善体育课程内容

  体育课程是高校体育教学的最基本形式,也是体育教师通过具体的媒介实现教授学生习得技能与育人的目标。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华文化的魁宝,是中华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的文化、健身和娱乐等价值。肖艳芳等学者研究认为,从目前的发展态势上看,西方体育项目在数量上与关注度上都处于优势地位,进一步增设我国民族体育项目,弘扬民族体育文化任重而道远

  。目前,西北民族地区各大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以现代体育为主,忽略了民族传统体育。同时,作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主要内容之一的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现代体育教育教学课程设置中被忽略。这一现状与民族地区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要求,有一些不想符合的韵味。因此,基于西北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现况,高校应合理利用当地优势资源,有必要设置具有代表性、娱乐性和健身价值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通过课程融入民族体育项目而丰富课程内容,增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了解以及传承民族传统体育。2.3 促进多民族师生间交往交流

  西北民族地区高校师生是由多民族构成,他们有的来自牧区,有来自农耕地区等不同的场域。由于生活习俗、文化背景的不同,入校后很难在短时间内与其他民族同学老师很好地交往交流。那么,校方不可能针对不同地区生源进行分批教学或者开小灶,正如马卡连柯所言:一个人不能一部分一部分地来教育,而是由人们所经受的种种影响的总和综合地教育出来的

  。体育运动是拉近群体之间、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群体之间距离,促进相互交流互动的重要桥梁,而丰富多样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是推动各民族师生相互接触、互动、交流、交往的重要媒介。通过不同形式营造多样的、具有民族属性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应是民族地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得到重视的一个重要视角维度。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其熟悉的业余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其本身就具有人际间的交往交流功能。通过个人或群体间的民族体育活动,了解其他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可以将校园师生和同学间的情感和心理联系起来,使之形成共同的价值观,促进同学间的团结协作意识。2.4 保护民族传统体育与促进体育跨文化传播

  基于我国是多民族国家的现状,且作为推动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必须强化民族体育文化在我国文化体系中的作用与地位

  。西北民族地区高校师生大多为少数民族,受当地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对当地一些传统体育项目曾耳闻目睹,甚至还亲身参与过,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度高,也非常感兴趣。通过高校师生在课内外开展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师和社团负责人做好引领示范工作,规范项目的游戏规则,做好各项目创编的同时保持其原创性,这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起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作用。我们也认为,民族地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既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展示和传承的重要平台,也有弘扬和继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历史使命和责任。如果高校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能够重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多元化发展,对保护民族传统体育和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内容都会带来更大的帮助。同时,文化在不同群体间的交流、互动中相互促进、共同繁荣发展,并呈多样化趋势发展,对丰富文化内容有重要的意义。民族传统体育正是基于体育活动,使各民族相互接触、模仿、借鉴和传播,而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持续发展。在高校这一共同的场域内,各民族传统文化共同展演了我国体育文化丰富和多样性的特殊资源和优势。以民族传统体育为主要内容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都会在各民族师生共同参与不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或体育文化活动中,通过实践活动和多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环境、氛围的熏陶,促进体育跨文化传播发展。那么,民族地区高校通过多元化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一方面可以丰富高校校园整体文化建设的内容,为学校文化建设人才培养建构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环境,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发展;另一方面,促进民族地区高校校园内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相互间的传播与发展,为民族地区跨文化传播培育人才,孕育尊重差异米乐M6、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理念。

  深入研究当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积极与当地政府职能部门(例如:各级民委、文化厅等单位)沟通,既加强交流又相互促进文化的提高和发展。根据西北民族地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打造既朴实又休闲的校园“特色”体育文化。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经常运用体育课、运动会、校园广播、路牌标识、文化服饰以及手机APP,进行民族传统体育在校园文化中的推广普及,提高民族体育文化的影响力。使师生员工真正认识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锻炼价值、文化内涵以及娱乐价值等。达到宣传普及,培养锻炼兴趣,使大家都了解民族体育、参与民族体育、享受民族体育的效果,加大特色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参与程度。

  西北民族地区高校要充分利用本地区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丰富大学体育选项课的内容,在课程体系的构建方面给予充分的支持,合理设置民族体育项目。与现代体育项目进行相互配合,在学时学分和场地器材方面平等设置,在各个交叉学科的基础教育中渗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并建立起完善的课程体系,提升传承的效果。同时,加强学科之间的合作,对相应院系的课程进行整合,将专业限制性修选课设置在学科体系下。例如,在体育学学科体系下设置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在民族学科体系下设置保护文化的课程等。另,长期聘请当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人进校园宣讲、示范和表演,以此来丰富课程体系,完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打造特色校园体育文化。

  体育竞赛是校园体育文化具体表现的主要形式之一,如果在校园体育竞赛中融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可以丰富竞赛内容,提升校园体育文化的关注度,更好地传承民族体育。一是校方体育主管部门通过和体育局、民族事务委员会等政府职能部门沟通,承接各级各类民族体育比赛,高水平专业化的民族体育比赛定会吸引校园师生的眼球,起到展示表演作用;二是学校体育主管部门在学校综合运动会、师生趣味运动会、校园体育文化节等活动中设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让更多的师生参与体验民族体育项目的魅力所在;三是鼓励学校各类社团或各单项体育协会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组织形式多样的民族传统体育比赛交流活动,也可以邀请民族体育传承人进校园进行演讲和座谈等形式的活动。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正确引导与科学管理体系和机制,学校的办学理念与指导思想决定了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与体育文化建设。为此,一是学校相关主管领导必须加强对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组织管理;二是体育行政部门在上报学校全年校园体育文化项目内容上合理统筹各项目的安排,将民族体育融入各项体育活动;三是学校各单项体育协会每学期或者每年的活动计划书要合理融合民族体育运动项目;四是科学管理各民族体育项目负责人的绩效奖励与业务培训;五是确保场地器材等后勤服务方面的保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且通过各种形式给予奖励。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建设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

  通过对西北民族地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特征——地域性特征、民族性特征和人文性特征的阐述,从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完善体育课程内容、促进多民族师生间交往交流、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以及跨文化传播等方面探讨民族地区高校校园特色体育文化建设的意义,并提出了一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路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齐心合力,努力建构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以民族体育为媒介,使其融入校园特色体育文化建设之中,并在整个大学文化发展中发挥应有作用,最大限度地体现校园特色体育文化活动中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充分挖掘人的潜力,使人获得全面的发展。

  [1] 郭 雅,聂东风.高校特色校园体育文化现状与建设策略[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3(2):112-114.

  [3]王一川.高素养文化公民的养成园——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J].北京社会科学,2013(01):17-20.

  [4]李能武,林俊华.浅谈地域性与地方高校的办学特色——以四川民族学院为例[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0,19(1):90-96.

  [5] 钟全宏,魏争光,张学忠,等.西北边远贫困民族聚居区学校体育发展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1(2):112-114.

  [6] 李圣旺,赵建林.我国西部地区高校改革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6,21(3):61-63.

  [7] 肖艳芬,梁徐静.基于高校场域审视民族体育文化传播的瓶颈与对策[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6,36(6):45-52.

  [9] 刘 擎.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J].世界经济与论坛,2005(05):97-99.

  咸云龙(1969~),男,甘肃会宁人,教授,研究方向:民族体育文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责任编辑: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