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分类>>
论体育教学的“三分法”系统
论体育教学的“三分法”系统综上所述,在体育教学系统的呈现是在“教”与“学”的两个子系统中。“教”的子系统呈现出的“三段”是;“体育教学工作计划”(其中有四个层次的工作)、“体育教学工作具体实施”(其中有四个层次的工作)、“体育教学工作总结与反思”(其中有两个层次的工作)。“学”的子系统呈现出的“三段”是;“学生的自能系统”(其中的三个层次的学习准备)、“师生的互动系统”(其中有四个层次的学习方式)、“学生的自为系统”(其中有三个层次的学习方式)。这种以新课程理念为基础,借鉴教育学、哲学的理论,从体育教学系统观出发,以师生交往互动为视角进行分析研究的结果,使一个环环相扣、有机相连、层层递进、复杂有序的体育教学过程米乐M6官网,成为体育教学“三分法”的系统。
第三阶段是总结与反思。这是体育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两个层面,体育教学如果没有总结,就不知道教学工作存在什么问题?教学效果和业绩体现在什么地方?体育教学如果没有反思就很难使教学效果得以提高,校本研究的第一要素就是自我反思,可见反思的重百度文库性。
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也要成为知识的“构建者”。一堂体育课设计成什么类型的课堂教学?如何对学生进行规范的管理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呢?从“学”的子系统研究角度去分析,也必然要经历“计划”“实施”“总结”三个阶段,也有学者称之为;“学生的自能系统”、“师生的互动系统”、“学生的自为系统”。
从“教”的子系统所经历的发展阶段来看,无论体育教师是什么教学风格,从时间的全程上基本上可分为“五层”,即:设计与研究、启动与组织、引领与指导、保护与帮助、总结与反思。这“五层”的体育教学效果又取决于教师的语言能力、文字能力、组织能力,以及提供的学习条件等多方面因素。
从“学”的子系统所经历的发展阶段来看,无论学生的学习状态如何,从时间的全程上基本也可分为“五层”,即:身心准备、视听思维、学练参与、巩固提高、总结反思。学生在课堂上“师生互动”的学习是受教师教学方式制约的,随着体育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学”的行为与教师“教”的行为又相呼应,这两类因素又都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
从体育教学管理的角度去研究“教”的子系统,必然要经历“体育教学工作计划研制”、“体育教学工作实施”、“体育教学工作总结与反思”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工作又分成四个层次。一是“年度教学工作计划”;二是“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三是“单元教学工作计划”;四是“课时教学工作计划”。是否可以把“水平”也作为一种计划去研究?或者是否可以将其列入某个计划之中?笔者认为“水平”一词是一个与评价相关联的概念词,它与体育教学工作计划的研究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况且,要研制一个三年或两年的所谓“水平”计划即便是一个教学研究部门,其难度也是可想而知的。
通过讲解和示范观看和聆听的过程建立思维概念再经过比较分析归纳演绎概括总结的引导性思维使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教学的实践锻炼之中并且以各种身体练习各种运动训练各种课内和课外的形式进行锻炼这些形式都是围绕着达成课程目标而设计的所以引导性思维就成了体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和必要的基础
近代体育教育历史自创建本学科的知识体系以来,学校体育工作者一直对体育教学进行着探索,由于研究体育教学的视角和时代不同,得出的结论必然有差异,由此而引发出不同的体育教学方法、不同的体育教学手段、不同的体育教学模式。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从学科知识体系的角度上升到课程改革研究的高度去认识体育教学,成为学校体育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参与者共同关注的课题,也成为本文对体育教学分类、分段、分层的系统进行研究的思想基础。笔者在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时,将体育课程理念分成八个方面作为对体育教学分类、分段、分层系统研究的基本理念。一是“定性”:体育教学的性质一定是以身体练习为主的一门课程。二是“定论”:体育教学的理论一定是以以人为本和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为基础。三是“定向”:体育教学的主体一定是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四是“定法”:体育教学研究的方法一定是积极开展以校为本的研究,去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五是“定位”:体育教学的评价一定是以学生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三维健康目标为依据。六是“定型”:体育教学的课堂类型一定是依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而选择和设计的。七是“定量”:体育教学的课时量一定是按照水平一为四个学时、水平二至水平四为三个学时、水平五和水平六是两个学时。八是“定人”:体育教学的发展一定是首先关心人的发展,特别是关心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当然,上述八个方面并不能完全代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思想、理念和内容,本文概括为“八定”也仅仅是为分析和研究体育教学“三分法”系统的参考和依据。
第二,体育教学要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从新的知识与技能的出现,到启动思维,再到提取运用,客观上存在着一个有序的过程,只有使新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运动基础相互作用,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因此,体育教学过程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第三,体育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对运动参与的兴趣和动机是促进其发展的直接动力,他们对体育文化、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从不知到知之,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这种运动锻炼能力和习惯的认识发展过程,是符合人类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一阶段:学生要在体育课堂教学之前进行学习准备,这是为学生在自主进行运动参与或接受学习之前,进行必要的“条件”准备。
主要包括:一是动机、态度、责任等方面的心理准备;二是着装、场地、器材、随身物品等方面的条件准备;三是预习、练习、搜集资料等方面的知识准备。我们把这三个方面的准备统称为“学生的自能系统”,简称“自能”或“计划”。
两个基本点:以运动时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为基本点,去分析、研究和评价,科学和完整地反映体育教学的效果。三个分析点:一是集体性,二是趣味性,三是教育性。
第一,体育教学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它包括身体发展、认知发展和情意发展,这三类发展是相辅相成并和谐地融合在体育教学之中。体育教学全面发展绝不是指单一的身体全面发展,体育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目标的研制等方面都不可偏废,不要因为是体育学科就只重视身体的发展,而忽视认知发展和情意发展。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所认识的客体是人类文明积累下来的体育文化、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他们难以对原本的客体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进行逐一认识,短时间内不可能掌握人类数以千年的认知精华,需要学校和教师提供场地、器材、图解、讲解、示范等多种有效的教学条件。但是,体育教学条件是有限的,体育教师只能选择部分项目、部分动作和知识点直观出来,用“直观棗思维棗实践”的哲学思想指导体育教学,这是指从讲解示范到运动参与的实践、从课堂内的教学过程延伸到课堂外的实践之中,也是体育教学应遵循的规律,具体而言是:通过讲解和示范、观看和聆听的过程建立思维概念,再经过比较分析、归纳演绎、概括总结的“引导性思维”,使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教学的实践锻炼之中并且以各种身体练习、各种运动训练、各种课内和课外的形式进行锻炼,这些形式都是围绕着达成课程目标而设计的,所以,“引导性思维”就成了体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和必要的基础。于是“直观棗思维棗实践”就成为体育教学分类、分段、分层系统研究的理论基础。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1927~1987)最早把教学看作是一个系统。他研究最大的特点是: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把现代系统论的原则和方法引进到教学研究之中。由此,我们借鉴巴班斯基教学的理论,将体育教学的各种因素组合成为一个从属于学校教导系的体育教学系统去研究。在这个系统中,由于“教学条件及教学环境系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作用的大小,要取决于教师和学生对其开发和利用程度。所以,从教师和学生双主体在体育教学中行为的视角去研究,将体育教学分为“教”和“学”两类(简称“分类”),每个类别下分成三个阶段(简称“分段”),每个阶段中又分成若干层次(简称“分层”)。由此而形成体育教学分类、分段和分层的“三分法”系统。
列宁曾对人的认识发展过程进行了生动的概括:“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也就是说,外界客体的生动表象,通过人的感觉器官进行感知而形成感性认识,再经过思维加工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因素,形成概念与理论、知识与技能之后再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定人的认识是否正确。人类这种认识发展的规律,也必然反映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之中。
第三阶段:一是课堂上的总结和评价。它是学生对教师反馈意见作自我评价和进行总结,使之努力实现学习目标;二是课堂之后的反思与总结。针对课堂上没有完全实现的学习目标,在课后如何继续努力,以求达成学习目标。我们把这两个方面称之为“学生的自为系统”,简称“自为”或“总结”。
由此看来,在体育教学“教”和“学”两个子系统的体系中,双方共有一个“师生互动系统”它成为师生双方的“教学共同体”。师生双方在课堂的“教学共同体”内形成一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这种关系使体育教学的发展进程包括三个阶段:一是“教学准备阶段”。二是“师生互动阶段”。三是“反思改善阶段”。既然体育教学是一个系统,那么,只有从“教”与“学”两个子系统交互作用的“准备—发生—发展”的过程去研究,才有可能比较准确地把握体育教学分类、分段、分层系统的规律。研究重点是“教”与“学”两个子系统各自的发展阶段,研究难点是双方共有的“师生互动”的规律。
第二阶段的工作也分成四个层次。一是课前的调研和准备。根据课的类型和教学目标去完成场地、器材的准备工作;完成教学方案的论证、学生情况的调研。二是课中师生互动的教学实施。根据教学工作计划及相关教学因素的调研结果、教学工作的准备情况,进行体育教学具体的实施。三是课堂教学评价。体育教学评价是把体育教学系统作为客观存在的认识对象,在教学分析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其进行价值性判定,主要包括对教师“教”的评价和学生“学”的评价。四是指课后的延伸和补充工作。这种延伸从狭义上讲是指课外活动之类的体育锻炼,而从广义上讲是指终身体育意识和行为的培养。
第二阶段:体育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组织、管理和帮助下,通过“师生互动”的形式,使学生乐意接受体育教育、参与体育锻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处理好集体与个体、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既要关注个体动作的形成、个性的发展和培养,又要参与集体教育的形式,形成不可缺少集体精神和集体力量。这就是“师生互动系统”,简称“互动”或“实施”。
准确把握体育教学的规律和本质,是实施课程改革和开展体育教学研究的基础。当我们以科学的态度走进新课程,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再认识并以体育教学的规律去分析、研究、评价、实施体育教学时,就应围绕以下三个方面的要素去评价和分析体育教学的效果。
当我们从“教”与“学”的两类子系统交互作用的视角中,去研究体育教学“三分法”的系统,一定不能把“教”与“学”的两个子系统看成是简单的重合,它是“教”与“学”两个子系统复合的过程,是一个研究整体。这个整体过程应具有如下明显特征:一是体育教学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因此,它既包括“教”的行为,又包括“学”的行为。二是体育教学的每一个阶段都体现两种主体行为的交互作用。因此,“教”与“学”的行为都是互为制约,相辅相成的。三是体育教学的两种主体行为交互作用又体现在身、心两个方面。因此,体育教学应该体现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和运动时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四是体育教学是将教材作为教学的载体去达成课程目标。因此,好的体育教学过程一定是体育教材的系统性、科学性、连贯性的体现,也一定是教材选择、教材搭配的最佳体现。